English

广东音乐如何奏响“步步高”

1998-07-02 来源:光明日报 于万东 我有话说

广东音乐,是中国地方音乐的一朵奇葩。提起它,人们会联想到《步步高》、《平湖秋月》等熟悉的曲名,甚至对广东音乐欢快、热闹、祥和、动人的旋律耳熟能祥。

正像所有好的艺术一样,从诞生、成熟、发展的历史来看,广东音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地域的审美超越。广东音乐约有100年左右的历史,这种以器乐为主的地方音乐主要源自珠江三角洲民间音乐,如“南音”、“木鱼”、民歌等,并与粤剧也有着较深的血缘关系。本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,广东音乐成长很快,并在“以我为主”、保持特色和优点的前提下,采纳了一些西洋乐器,如小提琴、木琴、萨克斯风等,吸取、模仿了西洋乐的一些技巧,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。

然而前些年,广东音乐虽然在VCD、CD、磁带、唱片中颇有销路,但在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上艰难而行,演出市场不景气,甚至作为广东音乐的唯一专业团体,广东音乐曲艺团经历了“三上三下”的遭遇,直至1996年才再次挂上了牌子。其中原因主要是:文艺消费的多元化趋势,80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潮,对广东音乐冲击很大;面向市场经济的媒介不再热衷于播放广东音乐,五六十年代依靠电台传播的方式基本不复存在,失去了不少重要的宣传阵地;人才欠缺,一些人才改行、跳槽,尤其是拔尖人才欠缺,如高胡手后继乏人,近年来在学校、社会四方寻找而不得;经费缺乏,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广东音乐的普及推广。

近年来,在广东省、广州市有关领导的重视下,广东音乐曲艺团采取积极的措施,致力于推广和普及,使广东音乐奏响“步步高”。他们面向社会走向校园,从娃娃抓起,努力培养青少年观众,争取越来越多的知音。目前,广东音乐的爱好者还主要是中老年听众,这是广东音乐数十年的传播基础。广东音乐曲艺团在巩固这一市场的同时,每年把演出送到学校、工厂,送到基层,用该团卢庆文团长的话来概括,即是“观众的培养即是市场的培养”。在广州市文化局的提议、支持下,近两年来该团先后举办了“南国送佳音”、“广东音乐百场演奏会活动”,其中,每年免费送演出到学校都有数十场。在这活动中,专业、业余一起上,发动了许多广州民间乐社参与,在1997年演出的153场当中,业余队伍演出超过100场。同时,让广东音乐渡海越洋,每年向海外派送演出10至20批次。

去学校演出,是推广、普及广东音乐的工作重点。广州三中是个校园艺术很有名的学校。1997年11月,广东音乐曲艺团到该校演出,学生们一见高胡、二胡、扬琴、琵琶等,露出不大以为然的神色。当《得胜令》一奏,台下一片嘘吵声,学生们觉得很土:怎么会请来这么样一支乐队!然而几支曲子演罢,台下早已静下来了———没想到广东音乐这么好听!后来纷纷要求“翻唱”(重奏重唱)笛子独奏、高胡独奏、广东小曲等。在国家一级演员、文华奖获得者梁玉嵘演唱小曲《禅院钟声》时,同学们一齐参与合唱。在艺术教育开展很红火的广州109中演出时,广东音乐曲艺团竟成为琴童们“追星”的对象,孩子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请乐手们签名留念。

广东音乐的创作1996年以来也颇有起色,共创作30首新作,荣获国家级奖励两次,获省级奖励13个,还先后出版了《广东音乐新作选》、《广东音乐扬琴曲选》、《粤韵论丛》等作品集和论著,对繁荣和发展广东音乐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。

广东音乐要进一步做好推广和繁荣工作,需要着手或强化以下几个方面:一、加强政府投入,保护重要品牌。卢团长认为,广东音乐这块牌子不能丢,在发展策略上政府应予以政策倾斜。同时,广东音乐应面向市场经济,不单靠财政吃饭,通过以文补文和打入市场求得发展。如今,在广州市文化局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支持下,“广东音乐基金”已成立,并逐步发挥积极的作用;二是利用原有基础,培育广东音乐市场。广东音乐不仅有众多的爱好者以及观众的感情基础,而且很有进入市场经济的潜质,通过开发可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。三是争取媒介支持振兴民族音乐,通过加强宣传,进一步普及广东音乐;四是打人才牌和教育牌。广东音乐以前有个刘天一,现在缺少“星级”人物和拔尖人才。民间难以发现高水平的人物,音乐院校的民乐课也由于缺乏广东音乐的实践,其毕业生对广东音乐的学习不够深入。教育与广东音乐较脱节,形成非良性循环。广东音乐曲艺团近期正加强与音乐院校的合作,争取在更短的时期内培养广东音乐的好苗子,乃至推出名人,发挥人才群体优势。五是提高作品质量,强化商品意识,努力改变广东音乐新作推广难的现状,同时为加强产品的传播可推出拳头作品的VCD、CD经典,在演出的包装上,继续改革和丰富演出形式,如辅之以相声、小品、曲艺进行综合性演出,使广东音乐的作品和表演更加喜闻乐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